阿里云的地位毋庸置疑,国内遥遥领先,世界份额排名第三或者第四的样子,是比较有竞争力的一家,凭借国内的庞大市场,阿里巴巴坐稳第三的位置问题不大。
全球云计算市场也有AAA的说法,即亚马逊的AWS,微软的Azure和阿里巴巴的AlibabaCloud。
但是,全球云计算服务市场出现的一个情况就是亚马逊AWS一家独大。
正如阿里巴巴的阿里云在国内市场一马当先,亚马逊在全球市场一马当先。
倾向于阿里巴巴的媒体宣传,绝大多数只讲阿里巴巴已经是世界份额第三的云计算服务商,而且三强中增速最快,但是不太喜欢把各家数据陈列出来。
因为,亚马逊的AWS的领先优势实在太明显了,让所有其他公司都显得黯然无光。
但是,实际情况就是,尽管排名仅次于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在全球市场位列第三。
但是根据统计机构Gartner在2017年9月发布的2016年全球IAAS报告,阿里云全球份额仅为3%,不到微软Azure的7.1%的一半,更是远远落后于亚马逊的44.2%。
尽管阿里云在2017年继续快速增长,累计收入约112亿元,继续亏损。
但是,亚马逊云服务(AWS)营收在2017年猛增43%,至175亿美元(约合1102亿元),净利润超过30亿美元,在200亿人民币左右。
同时,大家可以看看Gartner放出的IaaS魔力象限,从象限看差距巨大。
Niche Players-投机者(能力强,前膽性差)Challengers-挑战者(能力强,前瞻性差)Visionaries-有远见者(前瞻性强,能力差)Leaders-领导者(能力和前瞻性都强)从象限看,AWS和Azure遥遥领先,谷歌也实力很强。
阿里巴巴和IBM在前瞻性上比较强,但是能力有所欠缺,相比较而言,阿里巴巴的前瞻性比IBM略差,但是能力略强。
这五家是全球云计算服务的主要竞争者。
所以,阿里云可以说是份额第三,综合实力前五的云计算服务商。
自然是很有市场地位的,但是,比起亚马逊,还是逊色不少。
至于阿里云什么时候可以跟亚马逊一较高下?
这个,现在说还为时过早。
阿里云现在的当务之急是稳固自己的三强位置,先摆脱掉IBM和谷歌再说。
挑战微软也是可以期待的,毕竟差距还不是特别大。
但是,亚马逊的领先优势实在太明显了,市场能力和技术能力都遥遥领先,而且增长势头也还不错,阿里云短期内没办法赶得上。
而从全球云基础服务(不仅仅是IAAS)的市场的表现来看,也符合我们上面提到的五强格局,在这个统计口径,阿里云则是从刚才的第三掉到了第五,不过亚马逊一马当先的情况没有变化。
总的来说,阿里云是全球前五的云计算服务厂商,在国内乃至亚洲都是领先地位。
但是,亚马逊的全球领先优势太明显,阿里巴巴如果发展势头良好,短期内可以挑战第二的位置,跟亚马逊一较高下还需要一段时日,现在讨论为时过早。
参考:
地位如何,不是自己说出来,而是对手尊重、别人给的!今天,瑞典首相勒文造访杭州阿里园区,和马云会面,聊天场面非常热烈。
会谈中,瑞典首相勒文向马云发出真诚:欢迎阿里巴巴到瑞典开设数据中心!这个非常难得,连国际巨头亚马逊、Facebook都没有享受过这种待遇!瑞典重镇,巨头纷纷抢驻北欧因为地处高纬度、气温低,成了搭建数据中心的绝佳场所,而瑞典作为欧洲数据中心,更是成了亚马逊、Facebook几个国际巨头争夺的焦点!Facebook在瑞典北部建立了欧洲最大数据中心,亚马逊更狠:宣布2018年将在瑞典开设3个数据中心。
然而,瑞典首相对此不置一词,反而热情阿里入驻,估计今晚贝索斯、扎克伯格都睡不好觉了!而更让他们寝食难安的,是近几年阿里技术的进步速度!阿里技术,突破巨头垄断近年来,阿里巴巴的技术创新不断打破美国谷歌、苹果等科技巨头的长期垄断,在全球科技舞台大放异彩。
今年2月,阿里巴巴“强化学习”和“刷脸支付”两大突破性技术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7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榜单。
胡晓明带领之下的阿里云,连续8个季度保持100%增速,他掌舵的阿里云被视为中国云计算的代名词,在福布斯中国500强企业中,三分之一在使用阿里云,成了亚马逊、微软最有威胁的竞争对手。
连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都曾在内部沟通会议中表示:“阿里云将是亚马逊AWS最大的竞争对手”!顶尖人才,纷纷加入阿里而阿里技术的不断突破,也吸引了顶尖科学家的纷纷加盟,这一现象甚至引起了美国科技圈对人才流失的担忧!Facebook的第一个中国员工赵海平毅然加入阿里,在辞职信中,他这样说:阿里的架构非常庞大,是我用武之地……我想在那里继续我期盼成为最伟大的计算机科学家的梦想之路!近日,亚马逊级别最高的华人科学家任小枫,更是重磅加盟阿里人工智能团队,他表示:阿里在所有国内科技公司中布局最广、发展最好;
阿里富有活力重视创新,提供的各类服务融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才果断辞职加入阿里!截止目前,阿里已经拥有超过2万名工程师、500多位博士。
而素以工程师文化著称的谷歌,研发人员也不过才2万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技术突破,人才壮大,这一次,中国在突破巨头技术垄断、走向全球的道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前据德意志银行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数据显示,阿里云在2015年第四季度的营收约1.28亿美元,年度净收入预估超过Google Cloud Platform的全球体量,进入全球前三,与亚马逊和微软形成云计算的“3A”竞争局面。
在中国市场,阿里云更是成为了云服务的主导力量,其云计算业务规模是第二至五名的总和。
何时能够AWS 一决高下?
其实从现实来说,阿里云已经开始与亚马逊AWS 云服务展开竞争了。
比较现在各大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而阿里云这些云服务厂商,都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大小客户,推销自己的云服务产品。
从现实我们也能看到:亚马逊AWS 云服务进入中国市场,而阿里云也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去扩展自己的客户业务。
何时能够正面杠?目前有差距,但是未来时间应该不会太久远。
需要正视一点的是,从目前数据来看,无论是阿里云还是微软Azure云,距离亚马逊AWS云,在体量上还是有着相当差距。
要真正形成正面的挑战,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但这一天不会太久。
原因在于阿里云增速迅猛,表现非常不错。
从增速来看,自阿里巴巴在财报中单独披露阿里云营收已来,其基本是保持了同比100%以上的增速。
据阿里巴巴公布的2018财年第一财季,来自云计算业务的营收为人民币24.31亿元(约合3.59亿美元),同比增长96%。
云计算业务付费用户数量从上一季度的87.4万增加到101.1万。
云计算业务运营亏损人民币5.32亿元(约合7800万美元),调整后的EBITDA亏损为人民币1.03亿元(约合1500万美元)。
从这个数据来看,阿里云距离盈利其实已经很近了。
参考:
杭州· 云栖大会马云提出的达摩院自是焦点,但大会上还有很多其它值得我们
阿里云李津:三年内,阿里云成为世界云计算两极之一办到第八年,杭州· 云栖大会已然从社区网站如何解决技术问题、共同成长,延伸到对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深度思考。
10 月 12 日,阿里云副总裁李津在接受访谈时谈及“竞争”、“自研”和“创新”等当下最受
未来两到三年,阿里云将成云计算服务领域两极之一“根据 Gartner 最新发布 2016 年全球公共云市场份额报告,阿里巴巴超过谷歌成为世界云服务前三”。
李津坚信,“这只是开始,未来两到三年,阿里云还将再次超越,变成在云计算服务领域的两极之一。
”李津做出这个”预言“的底气是,今天阿里云已经是中国云计算市场当之无愧的 NO1。
国际研究机构 IDC 最新发布的市场调研数据,阿里云 2016 年在中国 IaaS 市场的份额已达到 40.67%,超过第二至第十位市场追随者的规模总和,表现出在中国市场的绝对领导力。
“不出意外,我想也许是 50%乃至更高。
那什么时间?
也许就在今年。
”阿里云总裁胡晓明也在谈到阿里云跟亚马逊 AWS 的竞争时表示,承认对手的强大,但阿里云的姿态已经从学习者开始进入超越者阶段。
“亚马逊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云计算的领跑者……但是今天对阿里云来讲,不仅是学习,而是进入了超越阶段。
”他说,中国的制造业、城市管理和中小企业进行的创新,都不同于美国,这给中国的云计算从业者,一个很大的超越和重新定义的机会。
新浪潮中,服务半径变了,护城河也变了连续 2 年来参加杭州云栖大会的嘉宾这几天感叹,去年“刷脸”技术体验区排队成一条长龙,但今年已很少了,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的购物、金融交易等各类场景中,刷脸到处在使用。
今天更热闹的是“智慧餐厅”,连餐桌都是数据互联网化,甚至不用指“点”,用手轻轻触摸桌子划动,菜名、菜价、菜品就一目了然,吃完饭站起来就可以离开——因为支付宝等支付应用已自动交易了。
依托云计算,我们身边的商业模式、生活效率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和指数级增长。
”今天的成功与失败也许跟一个人的做事方法相关,而跟努力与否无关。
如果不能在最高效的平台上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那么越努力可能会越失败。
这个新平台是数据与智能的平台、互联网的思维和方法“。
李津认为,在这个创新引发的云时代新浪潮中,服务的半径变了。
“新的技术护城河,我认为是全链服务能力和多产业互相的耦合能力。
云服务的价值是赋能客户对数据的理解和对新商业的理解。
在今年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发布了全新一代的计算类服务器产品– 神龙云服务器(X-Dragon Cloud Server)。
神龙云服务器通过采用自主研发的虚拟化 2.0 技术,神龙云服务器兼有普通云服务器的弹性和物理机的高计算性能及物理级别隔离的优势。
同时,秒级交付的特性将更好地满足大中型企业的高性能弹性计算的需求。
阿里云也成为第一家自研云服务器的云服务商。
互联网时代的最短距离,是程序员的手指和用户手指间的距离有一个说法是,世界上最长的距离是红绿灯和信号灯之间的关系。
为此,去年云栖大会上,杭州市联合阿里云要给杭州装上“城市大脑”,用数据消灭从摄像头到红绿灯的距离。
今年云栖大会主论坛中,城市大脑 1.0 正式发布,在萧山地区,15 分钟一次信号灯控制策略的自动更新,高峰期间平均行车速度提升 15%,120 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缩短一半;
在杭州最重要的中河高架上,平均行使时间会缩短 10%,大概会缩短五分钟到八分钟;
在苏州做了两个公交试点,客流量分别增加了近 17%和 10%。
当摄像头不能够跟红绿灯交互的时候,这是一个最长的距离,李津觉得,“今天的互联网的时代里面还有一个最短的距离——程序员的指间和用户的指间。
”两者之间的物理距离也许隔了两万里(地球一圈 4 万公里),是从一城一地乃至到地球另一端。
但因为云计算,已经做到程序员的一个代码直接影响到用户。
无论他们之间有多远,其实服务距离已经只是显示屏的厚度。
参考:
先回答的问题,再来具体分析吧。
前半个问题:阿里云从2017年开始就全球排名第三了,仅次于AWS和微软。
这个数据来源于IDC,很权威,可信。
态度:相爱相杀的两朵“云”全球市场上,过去的几年里,在亚马逊、微软、阿里云这三大云计算市场领导者之间展开了一场争夺云计算市场控制权的竞争。
如今,阿里云也成功超越谷歌,在全球公有云市场稳居第三。
找对手,当然找最强的了,所以阿里云一直在对标AWS。
不光是阿里云把AWS当作最强劲的对手,AWS也一直视阿里云为最大威胁,亚马逊云CEO Andy Jassy之前AWS re:Invent2018大会有过一段话讲话,非常有梗~我抛给感受一下~技术:你追我赶的两朵“云”从技术上来看,阿里云也在奋起直追。
普华永道报告显示,去年阿里巴巴研发支出达 247 亿元,是腾讯的 1.3 倍、百度的 1.8 倍,连续三年居中国上市企业之首。
在如此大力投资之下,阿里云的好些技术也实现了领先。
比如,阿里云的云数据库 POLARDB 读写性能已经超越 AWS Aurora;
图像识别性能打破了亚马逊保持的长达8个月的纪录;
语音AI技术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认为超过了谷歌……所以我才说,这俩“云”的“较量”,就没停过。
市场:阿里云“背靠大树好乘凉”目前来说,阿里云和AWS的竞争各有高下吧。
不过,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从长远来看,阿里云反超AWS也不是没可能啊!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方面,我们看增速。
阿里云一直是云市场三巨头中中增速最快的,AWS总的体量全球第一,但增速不如阿里云。
另一方面,阿里云有一个AWS很羡慕的优势!那就是阿里云的大本营在亚洲,是亚洲唯一的“本土云巨头”啊。
最新的消息,阿里云在亚太云计算市场份额达19.6%,超过亚马逊和微软的总和。
亚洲市场,特别是中国云市场的潜力绝对是不可估量的!金融时报报道,现在中国的云市场的增速差不多40%,像5G、人工智能啊什么的,哪个不需要云计算服务啊!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云计算在亚洲都是一个非常蓬勃向上的业务。
背靠这样的“大树”,阿里云相当于开了个“外挂”,我觉得应该问的是,阿里云什么时候抢下AWS的第一宝座。
参考:
依据Cannlys给出的数据显示,阿里云在全球排名第四,不过与亚马逊AWS相差巨大,在全球一较高下几乎没有可能,但在国内肯定领先亚马逊。
随着5G加速向我们走来,万物互联也将成为现实,越来越多的企业部署物联网,促使云服务迅猛发展,可以说而大连接也凸显云服务价值,包括亚马逊、微软以及国内BAT、华为等科技巨头大肆押注云计算市场,使得整个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伴随而来的巨头纷纷加码,也使得行业竞争异常激烈。
巨头激战云端,从市场来看主要集中在亚马逊、微软、谷歌、阿里云与IBM手中,Cannlys数据显示,上述五大巨头占全球65%市场份额,其中亚马逊AWS占全球31.7%市场份额,规模高达254亿美元。
排在第二的是微软Azure,营收规模为135亿美元,占全球份额16.8%,谷歌云、阿里云与IBM分别是68亿美元、32亿美元、31亿美元,可以看出亚马逊领先竞争者,尤其阿里云与IBM差距悬殊,AWS是他们8倍之多。
仅从营收规模来看,阿里云等竞争者对于AWS千亿营收规模是遥不可及,很难对亚马逊实现追赶。
作为全球第三大企业,2018年营收规模为2328亿,同比增长31%。
而AWS云服务营收增长迅猛,较同期增长47%至256.54亿美元,同时是利润来源核心,AWS利润高达73.22亿美元,是总利润117亿美元的62.5%。
需要指出的是,AWS依旧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到2022年营收规模将突破千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AWS在全球封王,但在中国不敌阿里云,近期亚马逊电商业务退出中国沸沸扬扬,而在全球攻城掠地的云服务,在国内只能屈居第四,且份额仅有6.9%,对比阿里云在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高达43%。
参考:
阿里云国内第一毫无疑问,但在全世界只能说是第三位的有力竞争者,基本上在第三和第五之间徘徊。
来自Synergy发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数据报告显示,在公共云服务市场中,按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和PaaS(平台即服务)收入排名,前五名分别是亚马逊的AWS、微软、谷歌、阿里云和IBM。
公共IaaS和PaaS是云基础设施服务市场中最重要的板块,占据该市场收入的大部分,剩下收入来自托管或托管的云服务。
如果按地区来讲,AWS同时是全球四大主要区域的领导者,而微软在四个区域市场中的三个排名第二,所以前两名毋庸置疑。
剩下的,谷歌在其中三个区域市场排名第三,阿里巴巴主要是因为在亚太地区排名第二,进而能在全球排名第四。
这里可以发现,亚太地区的排名与其他区域显著不同,主要是由于中国市场的突出表现,在整个亚太地区处于主导地位,而在中国,又是本土云提供商占主导地位。
所以说,很大程度上,阿里云的排名基本来自本国市场,而这种地区性优势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的特色。
不过这种现状也是有利有弊,有利的自然是阿里在本土的绝对优势,而相对应地,最大的弊端也是难以突破本国、走向国际。
当然阿里云是增速明显,但要想和AWS抗争也许起码要等个五年以上,因为AWS是以绝对性市场份额位列第一。
Synergy表示,尽管阿里巴巴在云基础设施(包括托管的私有云)中所占的份额有所增加,但它仍仅占市场的5%,而AWS的市场份额保持在40%左右。
AWS的地位就像智能手机行业的苹果,甚至比苹果更为稳固,即使阿里近期超越谷歌和IBM,牢牢站稳第三,甚至是比肩微软,但微软和阿里的市场份额加起来还远低于AWS,这一超多强的局面怕是短时间内难以改观。
参考:
近日,研究机构ipip.net发布全球云服务商IP地址与分析报告,从IP地址背后活跃的人、服务器、操作系统等的角度,对全球云计算服务商的市场活跃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全球范围内IP活跃数量最多的云服务商为亚马逊、阿里云和微软,分别占比52%、13%和9%。
报告显示,在全球市场上,亚马逊拥有超过3000万注册IP,微软有超过2300万注册IP,阿里云有1000万注册IP,位列前三;
从活跃IP的角度,亚马逊有686万活跃IP,阿里云有171万活跃IP,微软有116万活跃IP。
阿里云在IP活跃程度上超过了微软,仍与亚马逊保持较大距离。
一、全球霸主亚马逊云(AWS)落子宁夏中卫亚马逊在公众眼中是个电商巨头,实际上它是技术领先的全球网络科技巨头,是全球云服务市场的真正霸主,据最新统计,AWS占据全球40%以上份额,每年收入高达160亿美元,提供云服务成为亚马逊最赚钱的业务。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商市场,亚马逊作为世界电商巨头,早在2004年就已经进入中国市场,但据2016年统计,它在中国电商市场份额不到1%,远远落后京东、苏宁和阿里等对手,和它在印度电商市场占据头把交椅的表现相比,要逊色不少。
亚马逊很早就觊觎中国云市场的这个大蛋糕,为适应中国网络安全监管要求,直至2014年才获准在宁夏中卫建设中国数据中心,2016年末投入运行,为尽快抢占市场,AWS向中国用户提供为期一年的免费试用,开始与中国云市场企业短兵相接。
在AWS开业之际,阿里云立即推出了“阿里云1218”活动,阿里云全线产品降价,最高降幅50%;
金山推出了挖矿云主机,限量免费送,12月18日11点开抢;
12月19日,腾讯云的年终大促也盛大开启;
腾讯云也没有落后,迅速推出活动,在云服务器、IDC带宽等服务上给予开发者前所未有的惊喜折扣,也意味着开发者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去使用腾讯云。
二、苹果云(ICloud)花落贵州7月12日上午,苹果公司与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召开了“iCloud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新闻发布会”,苹果公司宣布将在贵州设立数据中心,投资高达10亿美元,这是苹果在中国设立的首个数据中心。
据悉,这是中国贵州省发展大数据战略以来,投资规模最大、服务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项目。
苹果公司授权云上贵州公司作为苹果公司在中国大陆运营iCloud服务的唯一合作伙伴。
苹果数据中心主要在美国国内,包括北卡罗来纳州梅登、加利福尼亚州纽瓦克等。
此外,在欧洲,苹果建设的数据中心包括爱尔兰阿森赖和丹麦维堡。
苹果在贵州建立数据中心,表面上是符合国家网络安全法的规定和改善用户服务,实际上是获取巨大市场利益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在公众眼里,苹果是手机制造商,它几乎赚走全球手机行业80%以上的利润,仅中国市场就贡献了苹果利润的三分之一。
但苹果实际上也是全球性的网络巨无霸,它利用苹果手机OS系统建立起独立的生态体系,以Icloud支撑着一个拥有十几亿用户的庞大市场,通过Ituns+appstore为用户提供在线音乐和庞大的软件服务,又开通Apple pay染指电商市场,形成较完整的苹果产业链闭环,通过云平台提供运营服务,取得比销售手机等硬件产品更丰厚的利润。
苹果Icloud平台是苹果捆绑亿万合作伙伴的摇钱树,也是打击竞争对手的利器。
最近腾讯公众平台在苹果机上运行打赏功能,苹果要提出抽成30%,腾讯不得不关闭此功能。
如果腾讯和苹果撕破脸,可能在苹果机上运行的微信、微信钱包、微信游戏等多种app应用都得关掉,腾讯损失可就大了。
同理,如果苹果不在中国建立数据中心,苹果手机可能将被赶出中国互联网市场,损失可能高大数百亿美元。
苹果在中国建立数据中心也是为争夺中国人工智能市场提前布局。
苹果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的最大赢家,中国未来人的工智能市场潜力更为巨大。
凭借强大资金实力和研发力量,苹果对人工智能的布局投入决不亚于微软、谷歌、亚马逊、FACEBOOK、IBM等巨头,为了在中国庞大的人工智能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数据平台建设上抢占至高点,在中国建立数据中心是实施其市场战略的必然选择。
三、阿里云、马逊云(AWS)、微软(Azure)争霸全球阿里要成为全球电商,必须在全球布局数据中心,它的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亚马逊,其次是微软。
目前,阿里云在中国云市场占据40%的份额,占据绝对优势,亚马逊和微软在国内云服务市场才刚刚起步,但来势不容小觑。
阿里云在中国建有6大数据中心,为了适应电商走向全球,阿里云加快了向全球扩展的步伐,目前境外数据中心已覆盖(包括在建)的区域包括美国东部、美国西部、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迪拜、香港、印度、印尼、马来西亚,共17个区域,数十个可用区。
阿里云已进入世界电商最发达的区域。
亚马逊全球数据中心布局早于阿里,目前,AWS在全球已投入使用的有17个基础设施区域(infrastructure region)共42个可用区(availability zone),同一个区域一般会配2-3个可用区(作用是容灾备份)。
已建成的区域除了为政府服务的GovCloud,还包括美东的弗吉尼亚和俄亥俄、美西的俄勒冈和加州、加拿大中部、南美洲的巴西圣保罗,欧洲的爱尔兰、法兰克福和伦敦,亚太地区的新加坡、悉尼、东京、首尔、孟买及中国宁夏,下一步将建成将巴黎、斯德哥尔摩数据中心;
7月12日,宣布在南非建立数据中心,开始进军非洲市场。
微软作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开发商,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开发生态,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软的云计算发展远滞后于亚马逊;
软件系统固守于PC市场,在移动端完败于苹果和谷歌。
为了在AI时代占据竞争优势,公司对业务部门进行大规模调整,将公司运营重点聚焦到Azure云和AI平台上,微软由软件开发商转型为云计算和AI平台服务提供商,目前开始在全球布局数据中心,为合作伙伴和企业客户提供公共云、混合云和私有云软件产品服务,在全球云计算市场的占有率在15%左右,仅次于亚马逊。
作为全球最有优势的办公软件商,它正通过整合办公解决方案来增加客户云业务的消耗量。
从不同消费者类型上看,Azure在企业中的增幅是非常明显的。
云计算平台的采用率从26%迅速增加到了43%,而AWS的采用率则从最初的56%增加至现在的59%;
AZure在SMB上的采用率也在逐步增长,从开始的15%增加到如今的25%;
而AWS则首度出现下滑,从58%下降至55%。
这说明微软已经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实力,开始对AWS发起挑战。
数据平台是国家互联网和AI发展实力的体现。
经过多年努力,无论从资金实力、技术积累、管理运营、客户市场占率方面看,阿里云已杀入全球云市场的第一阵营,但和亚马逊、微软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
有庞大中国市场、全球优秀人才队伍支撑,加之强大的资本运营能力,相信阿里及更多的中国企业将在全球云市场竞争中更上一层楼。
参考:
上个月,美国知名行业研究机构Synergy Research 发布了2018年第四季度及全年全球云基础服务厂商市场份额报告。
其中可以看到阿里云目前的市场份额排在第五,与AWS有着7倍左右的差距。
更重要的是,阿里云市场份额主要来源于中国市场,因为放到整个亚太地区来看,阿里云也是落后于aws的,并且在增速上也稍微落后于AWS。
不过,在我们国内,阿里云还是妥妥的第一把交椅,遥遥领先第二名腾讯2.5倍。
所以,从目前来看阿里云想达到和AWS一较高下的地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在如何打开国外市场上想办法。
但是,任何ToB业务的替换成本的很高的,先入为主的优势明显。
毕竟对企业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到万不得已,能不动就不动。
所以,阿里云想要在国外市场赶上AWS,从大的方向上来说可能只有2条路。
第一条路,将新技术抢在AWS之前打造成产品发布,抢占先机,通过这个先机来吸取一部分AWS的份额过来。
但这条是异常艰难,因为不是任何新技术对企业有足够的吸引力的,大部分企业只对能直接增加产出或者提升效率的技术有兴趣。
而且,哪怕真的存在,还得指望AWS更晚的推出类似的产品才行。
不过从目前的技术实力上来看,AWS并不比阿里云差,一个新技术相互跟进的时间差可能最多也就2个月。
第一条路虽然能损敌利己,事半功倍,但是险招。
稳妥点的话还是得选择第二条路,快速普及到哪些还未上AWS的中小型企业。
不过这条路也只是相对第一条路好走一些,并不是什么“康庄大道”。
首先摆在眼前的就是一个「信任度」的问题,阿里云的品牌如何能懂打动老外企业的心?
人家为什么相信你而不是相信AWS?
这是阿里云需要花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当然了,也可以用简单粗暴的低价策略,但是云计算的模式是按需付费,订阅式付费。
企业主肯定会想到,你把我骗上船之后再涨价,我不是任你宰割么。
所以降价的威力就大大降低了。
总体来看,阿里云想和AWS一较高下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是希望他能成功。
不知道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与我交流哦。
z哥的思考全部倾囊相授拉,如果觉得回答对你有所帮助的话给我点个「赞同」吧,支持我的创作。
你的举手之劳~了解z哥更多,欢迎搜索微信公号:跨界架构师。
内容包括:架构设计丨分布式系统丨产品丨运营丨个人深度思考。
参考:
阿里云在中国是绝对的市场老大,但是在全球市场中目前远落后亚马逊的AWS,排在第三。
中国市场无可争议的第一名过去两年阿里云在中国市场中的占有率不断攀升,营收规模几乎翻了5倍;
腾讯的规模也略有增长,与其他厂商稍微拉开差距。
除此之外,其他竞争对手被远远抛在身后。
国际市场份额排名第三,增速排名第一根据Gartner在2017年9月提供的数据,阿里云在全球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但只占到3%,相比于第一名亚马逊的44.2%市场份额还有不少的差距。
但值得注意的是,阿里云的增长率高达126.5%,排名第一。
并且已经和第四名谷歌逐渐拉开了距离,2015年阿里云的收入只比谷歌多4800万美元,2016年的差距则拉开至1.75亿美元。
阿里云何时能超过亚马逊AWS?
阿里目前的主要市场在中国,但在战略方面已经开始全球化的布局,在去年十月的云栖大会上,阿里表示在未来三年内投资150亿美元在云计算的研发领域。
而AWS也在积极进入中国市场,目前AWS在中国一共有两个区域,分别是北京光环新网和宁夏的西云数据,目前两家都已获得云服务牌照,AWS合规进入中国云服务市场。
虽然两家互相都在抢地盘,但是亚马逊的AWS的定位更偏向于作为纯粹提供IaaS云计算服务的供应商,而阿里布局云计算的目的在于建立“全球化的数字贸易平台”,也就是马云所推广的eWTP理念。
相比而言,阿里云所服务的遍布于全世界的千千万万中小企业将是它最大的“流量红利”。
这就是为什么阿里在去年6月考虑在欧洲建第二个数据中心时,同期瑞典首相携商务代表团访华还特意和马云会面,而同样在瑞典建立了数据中心的亚马逊和Facebook就没有这个待遇。
本质上,瑞典不仅是希望阿里云在瑞典建立数据中心,更重要的是寻求一扇大门——帮助瑞典中小企业通向世界的门。
在与马云对话时,瑞典首相勒文表示,电商是瑞典不容错过的巨大机会,“不少瑞典企业已经通过天猫进入中国,在中国消费者中非常受欢迎,我们希望有更多企业跟阿里巴巴发生联系,期待在瑞典接待你们继续讨论。
”所以说格局决定了未来的发展,阿里云自己的目标是3年之内跻身世界云计算两极,而我认为5年之内阿里云和AWS的竞争必见分晓。
参考:
“我们的目标是在四年内超过亚马逊,无论是在客户,技术还是在全球范围内。
”阿里云云计算部门总裁胡志云AliCloud、阿里云或阿里云,无论您喜欢怎么称它,它都是世界第五大公共云服务提供商,也是中国最大的公共云服务提供商。
AliCloud于2010年开始提供公共云服务。
从2016年的6个地区到2017年的12个地区,其增长率都以100%以上的速度增长。
随着云计算中的高性能弹性计算能力和数据存储,关系数据库,大数据处理,防DDoS防护和内容交付网络等服务,AliCloud日益庞大亚马逊网络服务(AWS)是全球最大的公共云服务提供商。
AWS在2007年开始提供公共云服务。
全球有16个地区,共有42个可用区,AWS每年增长60%。
AWS提供了三十多种功能正如我们可以看到,AliCloud每年疯狂地增长100%,仍然只有AWS的5%,而且每年都以60%的速度增长。
总体而言,阿里云刚刚走出国门,现在还没有预料到什么。
借助AWS,其他云服务提供商(如Microsoft,IBM,Google等)正在蓬勃发展。
今年很可能会看到AliCloud试图在其他云供应商不足的行业中获得市场份额,并专注于阿里巴巴已经占据统治地位的广大亚洲市场。
但它必须快速行事。
即使在亚洲,动辄也会有美国的数据中心。